数学活动经验多向交流能力培养研究课例---《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经验多向交流能力培养研究课例
---《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教学反思
新课程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身体上的数学秘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这次选了这节课《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这节课是二年级上册教材数学好玩第2课时的内容,这样的实践活动课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的认识,发现人体中的秘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锻炼和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那本次活动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乘法口诀,乘法意义和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设计的,本次活动的定位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好玩”。
本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1、测量身体某些部位长度,在数据中发现人的身体上特有的规律,并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的方法;通过活动,了解人体中的有趣现象,从数学的角度感受人体中的秘密。
2、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发现数学秘密,验证秘密,应用秘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测量中培养分工合作意识,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感受学习
数学的乐趣。
针对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部分:用课本中的“数学日记”导入,让学生从“日记”中了解到身体是一把尺子,是身体上的数学“秘密”,并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二环节:活动部分,共有4个活动
活动一:验证“身高的长度与双臂平伸的长度差不多”是真的!
活动二:根据前置性作业的数据,小组交流探究学习发现“秘密”.验证:一拳头周长和脚长差不多,身高的长度大约是6个头长,身高的长度大约是6个脚长.,三个秘密中的任意两个.活动二完成后对所验证的数学秘密应用训练.
活动三:测量一步长
活动四:分组用步测和卷尺测教室的宽度
在本节课中,做的比较好的方面
1、由于在汇报环节设计时,给出了一定汇报模板,学生都能根据给出的标准进行准确汇报。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给他们一个指引方向,在活动课时,应该怎样做到有效汇报。
2、整个活动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按照活动要求完成活动任务,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在活动中担当的角色,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了分工合作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一丝的成就感。
3、在活动四,学生要步测教室的宽度,知道每步长多少厘米,走了多少步,要求教室的宽度,学生会用“乘法知识”来解决,这里帮学生加深巩固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在本节课中,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1、在“以数学日记导入”环节完成后,学生了解到“身高的长度与双臂平伸的长度差不多”,在这个时候就应该证明是不是真的,但是当时直接就跳跃到通过“前置性作业”发现与交流那一环节,让学生验证其他的秘密之后,才验证前面的,这是我教学的一个失误,导致教学环节没有层次性。
2、在活动环节“过分放手”,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充分体现了孩子的主体地位,也实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整个课堂缺少了教师的引导,没有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二年级的孩子才刚接触测量,而且年龄较小,无法像高年级学生那样,能够自主的去探索出所要学习的知识,因此在此过程中还应有教师适当的指导与提示。
3、测量工具使用不规范,尤其是卷尺身体上的数学秘密,学生之前都使用过自己的做的米尺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但卷尺还是第一次使用,课前我进行了简单的讲解与示范,可是学生在使用时还是不熟练,导致课堂秩序有点混乱。
那针对如何上好一节活动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活动目标
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明确教学中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拓展的范围,除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外,还注重分析活动的落脚点,考虑到数学活动以什么数学知识为依据,保持其应有的“数学”味,在充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再确定教学目标。
2、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自主参与
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发展。可以说,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或与同伴一起参与完成活动的目标,是衡量一节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内容时,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使之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3、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适时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重新创造知识,在创造的过程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